為何能力愈好,愈沒有自信?精神科醫師:高學歷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因為太過執著…風傳媒報導
2017 年 09 月 21 日10/04中秋節休診公告
2017 年 10 月 03 日
✿洪秀君醫師
即使不是「人生」那麼大的議題,生活中也處處面臨選擇。
以一位門診個案為例:這是一位年輕小姐,搶話、反覆描述同一件事、沒辦法集中在對方說過的內容等等,都反映出焦慮的症狀。
很多原因會造成焦慮,因此,醫師在門診會請個案描述生活中的事件。個案也許會說「因為小事」就激動、煩躁,但在醫師的診斷過程中,會讓個案在乎到影響情緒、記著好幾天、在看診時仔細描述的,即使是小事,也只是旁人眼中的小事,對個案來說,這個生活事件必然有它的意義。
回到這位年輕女性:前一陣子她有例行性的朋友聚餐,交情並不深,對她而言,假日只想靜靜一個人在家,但又擔心不去的話不好意思。我請她分析這兩個選擇:該去聚餐的動機;不想去的聚餐的原因。
分析後,釐清她的人生中常困在「該做的事」跟「想做的事」的選擇搖擺不定。選了該做的事,心情鬱悶壓力大;選了想做的事,又有罪惡感。
過去她常常選擇「該做的事」,但結果就是自己不愉快,又好像沒有從中獲得什麼好處。我請她試著偶爾選擇「想做的事」,豁然開朗的她,在拒絕一兩次朋友見面後,焦慮緩解許多。
今天回診再次跟我分享近期心中擔憂的事:擔心未來機器會取代人工,但又不知道怎麼辦?這好遙遠到不需擔心,別人說她想太多,但她還是因此焦慮。
一步步分析後,釐清她的焦慮來自心裡想著該充實自己,卻沒有動力。
在一般的社會觀感中,總是認為充實自己是好的、上進的。即使如此,個案還是提不起勁,為什麼呢?因為不去充實進修也有其好處,只是我們常常避而不談,但潛意識卻隱隱約約覺得這樣比較好。
不去進修,就有更多時間陪家人;不去進修,就有更多時間能作自己的休閒娛樂;不去進修,就可以省下一筆錢,而且進修未必真能對工作派上用場。
一樣又是「應該」或是「想要」的抉擇,理解分析內心真正想要的,並且接受自己的選擇,才是逐步緩解焦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