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員如何面對自己的憂鬱? —林耕新醫師 文
到底醫療人員承受多少身心壓力?這個問題似乎從未被回答,也從來沒有人關心,因為救人的醫護人員是沒有生病的權利!一絲怠慢的結果,可能換來一頂沒有醫德的大帽子,真是醫療人員不可承受之重啊!到底問題有多麼嚴重?根據南部二家綜合醫院及專科醫院以「台灣人憂鬱症量表」,非正式地對醫護人員做統計,發現竟然有三到四成的醫療人員得分超過19分,經過校正後,醫療人員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至少兩倍於一般民眾。美國精神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在2004年12月刊載:醫師,尤其是女醫師,比一般人更具有高度的自殺危險性。作者Eva S. Schernhammer整理1960年後發表25篇與醫師自殺研究相關的論文,結果發現男醫師自殺率為一般人的1.41倍;女醫師則為2.27倍。Schernhammer醫師因為發覺哈佛醫學院及其工作的嘉寧實驗室(Channing Lab)一連串的同事自殺而做了上述的研究。
超時工作及忍受高壓似乎長伴醫師左右。多數醫師尚且不注重身體保養(很少做體檢),遑論心理壓力的調整。事實上,壓力乃萬病之源,短時間的壓力尚能對抗,一旦變為慢性壓力,易造成過勞現象。筆者曾經治療過幾位患憂鬱症的醫師,發現他們除了非常在意標籤化外,藥物順從性比一般病患更差,因此,我們認為更需要為醫師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諮商管道,它必須是隱私性高且專業的求助系統,照顧好健康照護者的心理狀態,更應該是精神科醫師的責任,而精神科醫師應該互相提供心理支持,研究也指出精神科醫師是所有醫師中自殺率最高的一群。身為維護民眾(包括醫師)心理健康最後一道防線的精神醫療專家,您要做什麼呢?
1.適當宣洩情緒。每天接收病患倒垃圾的醫師,必須發展自己的情緒抒發管道。
2.規律的運動習慣。強迫自己每週至少運動三次以上,某精神專科醫院曾推展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的元氣照護,藉由生化檢測、院內運動社團的半強迫性運動計畫,以科學研究的嚴謹度來追蹤員工的身心促進方案,預計一年後會有正式的研究報告,提供醫界參考。
3.發展靈性醫療。心靈療癒是心理疾病的終極治療。醫治心靈而非疾病,尋找身為醫者的良心,自重而後人重,以病患的痊癒為醫師最大的滿足與回饋,從中找回成就感和心田裡的一份安心。
4.推廣肌肉放鬆技巧,及時休息。利用MP3錄下肌肉放鬆訓練法,韓瑞德森法或傑克遜法皆可,把握片段休息時間,練習腹式呼吸及肌肉放鬆,一旦熟練後,對於從疲倦中恢復是相當有效的。
我們臨床醫師要幫助病患處理壓力和情緒,減少憂鬱症的發生,是否也應更積極地管理自己的身心狀態,遠離憂鬱症,才是民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