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精神醫師 吳念真甩憂鬱症
2013 年 08 月 16 日讀書會~
2013 年 08 月 20 日首次研究垂死動物大腦發現,醫師宣布「臨床死亡」後,大腦仍可運作多達30秒。這段時間內大腦活動遽增,或能為許多人在鬼門關走一遭後,描述看到亮光的「瀕死經驗」提出解釋。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研究發現,瀕死時大腦活動遽增,顯示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向大腦的「臨床死亡」狀態後,仍有某種程度的意識。
研究人員把9隻老鼠麻醉,讓牠們心跳驟停,接著使用腦電圖(EEGs)分析牠們的大腦活動紀錄。
分析發現,心跳驟停的頭30秒,所有老鼠高度同步的大腦活動,都出現暫時性、大範圍的遽增。這時的大腦特徵,與在高度醒覺和有意識下的情形雷同。
領導研究的密大醫學院神經學兼分子與統合生理學副教授波吉金(Jimo Borjigin)表示:「我們推論,如果瀕死經驗來自大腦活動,即便是顱內血液停止流動,在人類或動物身上應該還能找到意識的神經基礎。」
她補充說:「這份研究告訴我們,心跳驟停期間,氧氣減少或氧氣與葡萄糖雙雙減少,皆會刺激大腦出現如同在有意識狀態下的活動。這份研究也首度提供瀕死經驗的科學架構。」
研究人員說,研究前就預期會發現心跳驟停時大腦會出現意識活動,不過活動程度這麼高,他們自己也很驚訝。
密大麻醉學與神經外科助理教授馬蕭爾(GerogeMashour)表示:「我們很意外會看到如此高度活動。事實上,瀕死時,與意識相關的許多已知電子特徵,都超過醒覺狀態時的活動程度。這顯示大腦在臨床死亡初期,可以處理組織良好的電子活動。」
瀕死的大腦是否有意識、如何產生意識,一直是醫界激烈辯論議題。約兩成心跳驟停後倖存民眾,回報在醫師宣布臨床死亡後曾經歷瀕死經驗。
牛津大學研究員桑德柏格(Anders Sandberg)形容密大這份研究「做的好」,不過也敦促小心解讀。
他說:「腦電圖告訴我們的大腦活動,有點像是靠著車水馬龍的聲音,回報1座城市的最新狀態。情報性很夠,不過也只是許多個人互動的平均值。」
研究刊登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093192.shtml
(出處: 2013.08.12 中央社╱華盛頓 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