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2013 年 08 月 20 日哈佛大學生最熱門搶修的課:我要更快樂
2013 年 08 月 24 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媒體報導說,根據某某研究,台灣人越來越不快樂,擔心失業、收入不高、經濟衰退。有些調查出自擅長議題行銷的人力網站,媒體也是照單全收。
但台灣人有越來越不快樂嗎?快樂,或不快樂,怎麼測量,怎麼做前後比較?跟還沒有Internet、沒有智慧手機與iPad的時代比,現在的台灣人是否更不快樂?
「收入倒退十幾年,台灣人越來越不快樂」,類似的報導,的確會讓人感覺悲悽。但,很少人會思考:快樂與不快樂,要怎麼評估、調查。發個問卷,就可以說台灣人比以前不快樂嗎?
這兩年因為「快思慢想」者本科普書在台灣廣為人知的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他十幾年來發表與「測量快樂」相關的研究已逐漸發酵,影響相關研究者與專業人員,但還沒透過媒體深入人心。若讓我用淺顯的方式來說,就是快樂可分為「想像的快樂」與「真實的快樂」。
什麼是「想像的快樂」?填寫快樂問卷前,如果請受測者去幫忙影印文件,然後讓他撿到一個銅板,填寫出來的快樂量表分數就會比較高。詢問生活滿意度前,讓回答的人先聯想到最近的約會,這群人的分數也會比較高。這就是想像的快樂。
想像的快樂也包括,直接詢問高收入、高社經地位的成功人士,統計起來,通常會比還在付房貸的中產階級快樂許多。至於還在找工作、考公務員的年輕人,就會有很大比例是「非常不快樂」了。
康納曼認為我們應該發展出客觀測量快樂的方法,例如,讓受測者身上帶個會不定時提醒答題的裝置,受測者聽到嗶嗶聲後就回答現在的心情、情緒強度、正在做什麼事情,累積長時間的統計數字。現在做這類研究不難,多數人身上都有智慧型手機,借台百元手機給受測者也不會太貴。
想像與真實之間,往往有很大差距,差距常來自刻版的自我形象。比如說,請四十歲以上的女性,估計一天裡心情不好的比例。單身女性自評的數字比已婚女性高很多。但實際測量起來,單身女性只高一點點。
如果請低收入(年家戶所得<兩萬美元)跟高收入者(>10萬美元)來估計呢?富人估計一天有25%時間心情不好,測出來是20%。窮人認為自己有58%時間心情不好,遠高於實測的32%。最窮的一群人想到自己的悲慘命運,心情瞬間冰凍。但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讓人開朗的好事。
的確,台灣的經濟不再高度成長,人口紅利快變負值,許多好的職缺要到其他國家尋找。層疊的負面消息讓台灣人更加悲觀,回答問卷或民調時就顯得更不快樂。而這些數據與氛圍透過媒體報導,又讓台灣人更把注意力放在提昇GDP、或如何像鍾子偉一樣到外商公司領高薪工作。
但在康納曼的研究裡,影響快樂最重要的是「對時間的掌控」。時間壓力大或工作時間長會帶來不快樂,通勤時間長會不太快樂,沒有時間跟朋友聊天或看電視會更不快樂。低所得的人常常不快樂,但在美國,年家戶所得七萬五千美金以上,賺更多錢能增加的快樂微乎其微。
七萬五千美金,用GDP換算,等於台灣月收入七萬五,不是很高遠的目標。不過以台北房價高昂,滿足點或許要再高一些。
擁有一棟三千萬的公寓,會增加我們「想像的快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可以把房子留給小孩,更會讓快樂破表。但為了買房加班、放棄休閒、犧牲健康,每天增加的不快樂,都很容易在我們的大腦記憶裡抹消。人類大腦擁有強大的「自我感覺良好」功能,常會讓我們做出「提昇生活滿意度」但實際上更不快樂的抉擇。
極度貧窮的人做什麼都很難快樂,需要政府介入。如果你有幸不屬於窮人,只要懂得運用時間、資源,你可以活得比你自己想像的快樂許多。至於台灣人是否比其他亞太國家人民更不快樂,就需要更嚴謹的研究來說明了。
( 出處: 2013/08/14 http://blog.eroach.net/?p=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