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守則
2016 年 07 月 26 日設定小目標,我好像可以克服自己完美主義的念頭
2016 年 08 月 01 日
男孩手握著2B鉛筆,然後瞪著書桌上密密麻麻的考題,反常地此刻並沒有振振提筆作答的動作,他就呆坐在書桌前,腦子一片空白,耳邊依舊聽得見牆上時鐘滴答滴答的作響,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對他而言時間代表著什麼?上一分鐘與下60秒的時間線,已變成了一座又一座橋樑。橋端上站著一個眼神空洞的自己,在上一分鐘全力賽跑然後接棒給下一分鐘待衝刺的自己。眼看著交棒的始終是手中緊握著的那一支考試的2B鉛筆,地上的路是一張張待寫的考卷,那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跑道,起跑後下一站永遠又是另一個考題的起點。
沒完沒了。沒完沒了。這是一條智力的競賽,在那兒沒有青春。
全文連結: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66847 良醫健康網
診間來了一對憂心忡忡的父母,為了從明星資優高中畢業後,便不願繼續升學的兒子傷透了腦筋。
「林醫師,我兒子突然整個像變了一個人,他看我的眼神像有著深仇大恨一樣,怎麼辦?我們懷疑是中邪了,四處去問神拜佛都沒有用,難道他……瘋了?」眼前是一位50幾歲、容貌保養得宜的醫生娘,此刻她拭著淚,情緒激動的說著。一旁的先生悶聲不響,眉頭深鎖。
我抽了一張診桌上的衛生紙,遞給眼前無助的母親。
資優生的父母來精神科為子女就診比例其實不低。看診多年來,總是不間斷地有這樣的乖學生,因為突發的情緒失控或異常行為,被父母送來精神科報到。
通常這類資優孩子一開始不願意陪同父母來的,為什麼呢?關鍵當然是出在大人身上。長期扮演高壓者及權威者的父母,可能是孩童情緒障礙的最大誘發者。大人教養觀念的嚴重偏差,埋下日後親子衝突的惡果。若不是已經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眼前的這對夫妻恐怕不會、也沒有機會看見他們在親子教育上的嚴重盲點。
一個人生病,絕對不只是病患個人的問題,通常是整個家庭出現失衡現象,必須評估家庭的每位成員。每當我請家長一起掛號看診時,得到的回覆幾乎一成不變是「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我掛號?醫師一定是搞錯了!」記得有位媽媽還在診間大爆走,痛罵我是庸醫。
話又說回來,小小主人翁的身影呢?
出生在父母這麼優秀的家庭,就是一種壓力
這孩子第三次終於被父母押著來看診,一進門,看我的眼神同樣充滿著恨意,嘴巴囁嚅個不停。
男孩亂著頭髮、衣服不整,看得出來他的精神已經是失了韁繩的野馬,可以想像他在人生的旅途正經歷著十分痛苦的蛻變過程。這是長期壓抑的結果,情緒出口崩潰前的最後掙扎。
我故作輕鬆地說「我又沒有欠你,幹嘛一直瞪著我啊?」
資優生內心想什麼,我清楚得很,我看見了自已的影子,一個內心叛逆的自己。他正用著可能不合宜的方式,想要掙脫父母高壓的束縛。
對我而言,凡是為自已人生奮戰的勇士,都是值得尊敬的。即便是看起來如此混亂的模樣,男孩仍透露著無比聰慧的眼神。眼睛是靈魂之窗,他內在的智慧等著我開啟。
我告訴他:「有些人要一輩子把腳踩在臭水溝裡,那是他自已的選擇,如果你不覺得臭也沒關係,我只是提醒你,那是一條臭水溝。」
眼看著男孩的臉部表情線條放鬆了一點,我客氣地請陪同的父母離開診間。媽媽離去前,還不願示弱的質問男孩「我們有給你壓力嗎?」
一連串的問診後,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男孩很不屑地表示「林醫師,我出生在父母這麼優秀的家庭,基本上就是一種壓力。哼!還好意思問我?」
這群孩子在起跑點上贏了,卻在中途站上滑了一跤
整個診療的過程,除了協助男孩走出這段青春的低潮,首先是需要輔導孩子的父母。
過度保護與高度期待一步步侵蝕孩子的能力和信心。長期的高壓政策、生涯規劃的強行介入,掌控著孩子未來方向的船舵,間接剝奪孩子自理生活技能的能力。
我永遠無法忘記,曾有一位媽媽向我炫耀「小孩今天自己去買了衣服耶!」她的小孩當時已經大學四年級,即將進入社會,試想,如果你是企業主,敢雇用這樣的小孩嗎?
這就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
其次,在升學主義掛帥下,本來有的教學熱誠和耐心,被要求速成的成績表現磨損殆盡,學校老師承受許多壓力,身心俱疲也難保不出現失控的情緒或行為。
這其實是台灣很嚴肅的社會教育問題,以及高度偏重成績學歷的失衡偏差。我們的社會認同資優生是國家進步的指標,投入大量資源來栽培未來棟樑,卻嚴重忽視了社會多元化的人才發展,以至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之類的教養書籍總是在書店銷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我對教育的長期觀察是,為了滿足家長對孩子未來前途的期待,我們創造了很多虛幻的比賽,然後再逼著孩子參加,滿足家長的短暫虛榮心。
「這群孩子在起跑點上贏了,卻在中途站上滑了一跤。」
其實面對這樣的病患,我常跟家長說,還好是中途上滑一跤,不是跑到終點時才發現根本跑錯人生跑道了。天生資優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求生好手,現在及時回頭都還來的及。
比起孩子,更需要輔導的往往是父母
後來,我安排了這對父母來參加我所舉辦的親子座談會。
在親子座談會上,我首先感謝在場的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替台灣盡一份心力,尤其是現今少子化,這些新一代國家棟樑的栽培,真的有勞在座的父母。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到底是對孩子未來的成就感到焦慮?還是拿著孩子的學業成績炫耀?
在台灣,資優生一向被視為國家進步的指標,社會未來的希望,先天可享有比別的小朋友更豐厚的周邊資源,理當要有更充分的空間去發揮。可惜,我必須說,若將自已對未來的夢想架構在孩子身上,或對未來的焦慮強加在孩子身上,也許短期間看起來一切良好,都在父母掌控之內,但實際上孩子的內在正在潰堤,生活的行為能力正在瓦解。
曾經有一個國小學童,父母都在學校任教。每次進浴室洗澡會把自己關在浴室很長一段時間,不久出現了強迫症狀,不斷地拔自己身上的毛髮(拔毛症)。我曾為這個家庭進行8次的家族治療,目標當然是父母。
訪問孩子時的記錄是「爸爸管教很嚴格,考試成績不好或不聽話,會把我吊起來用棍子打,讓我相當恐懼。」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一個孩子突然的情緒失控,誘發憂鬱症或強迫症等,都不是單純的獨一事件,背後的原因都跟原生家庭或學校教師的教養方式,有著極大的關係。孩子情緒的心理問題除了需要輔導安撫之外,最重要的關鍵人物是家長或教師需要心理輔導,因為往往是「變態的」教育過程出了大問題。
前一陣子,有一位少年出現功能退化的情形,看到媽媽就抱住不放,像個嬰兒一樣尋求慰藉。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是從小這孩子被賦予「神聖使命」,有朝一日要和爸爸一樣當上醫師。母親從小呵護備至,親自接送上下課,所有的日常生活全由母親打理。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把書唸好,考上醫學院。然而,向來成績不錯的他,不管怎麼努力,仍舊連續兩年考不上醫學院,第三年放榜時,情緒終於掉到谷底,一蹶不振。
從父母的殷勤盼望與深切關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愛同時釋出了兩種情緒,一種是正向情緒「望子成龍、望女成鳯的期盼」,另一種是負向情緒「釋放出擔心以及憂慮」,父母如何在看似對立的兩種情緒中很聰明地取得平衡,絕對是一大考驗。就看作為父母的你,到底是想要幫孩子還是害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