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心中的明燈》
2020 年 12 月 11 日《企業讀書會3》
2020 年 12 月 18 日
昨日讀書會在閒聊的時候提到了祖父母總是講著過去有多美好,大家開始討論起是不是對於好壞的記憶會有偏差。今日花了點時間看了篇文獻,稍微摘要裡面講的內容。
關於記憶及情緒的研究,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Sigmund Freud的潛抑論了,自我藉由消除令人痛苦的創傷性事件,去維持自身功能的完整性,只是很可惜的情緒不會被消除。藉由這樣的觀點也的確延伸了心理治療的空間,讓個案有機會在治療師的引導下去跟過去的創傷對話。精神動力學派也認為人類傾向記得負面的情緒,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負面情緒所可以乘載的記憶資訊遠大於正面情緒。
然而臨床卻發現有些有些記憶伴隨的情緒會跟著時間改變,最早由美國Hulsey Caon(1932)所提出研究報告指出,正向經驗所留存的情緒居然比負向經驗來的強烈。然而當時被批評回溯性記憶太過主觀,有失真的可能性。David S. Holmes在1970年執行了前瞻性研究,結果發現參加者在一週後的,負向經驗所留存的情緒消失的比正向經驗還多。
最近的大型研究則是Richard Walker在1997年利用日記嘗試將回溯性偏差降到最低、提升了參加者的人數並且拉長觀察的時間、並且量化情緒。這篇研究發現兩個現象:其一,負向經驗所情緒強度消退的比正向經驗來要來的快。其二,時間拉的越長消退的情緒越多。利用日記的記錄,研究團隊同時消弭了對於正負向記憶完整程度的疑慮。此外,部分參與者的記錄中發現,有些負向經驗留存的情緒會在一段時間後轉為正向情緒。後來的研究也成功複製了這項結果,並且在2003年將此一現象命名為the fading affect bias(情感消退偏差)。這或許是身體讓情緒穩定的一種自動化功能,目的在建立自信心、對外界環境保持樂觀、維繫人際間的連結、確保未來的行為能力。
Ref: W. Richard Walker(2009). The Fading Affect Bias: But What the Hell Is It For?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3, 1122–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