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讀書會之正念練習》
2019 年 03 月 26 日《了解與接受自己》
2019 年 03 月 29 日接到素昧平生的網友佩娟老師邀約,內心好奇又驚訝「怎麼會找上我?」我不是鋼琴老師,甚至不是音樂科班,但絕對是音樂愛好者。
利用忙碌門診的空檔仔細讀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二十四件事》後,我發現兩個職業完全不同的專業,竟然有許多雷同,燃起我也想寫一本《醫師沒告訴你的二十四件事》。
父母「只是想讓孩子學興趣」這句話最常出現的時間點,除了第一次見面外,還有便是老師要求孩子得練琴的時候,我的診所整年都收碩博士心理師見實習生和年輕的住院醫師,卻從未聽過「只是想讓孩子學興趣」,除了極少數人會把醫學當興趣外,以後的出路也是父母心中的重要考量,花大錢讓小孩學音樂的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如前所說,我並不懂怎樣才能學好鋼琴或其他樂器,對於佩娟提醒的《二十四件事》自然沒有概念,然而我約略知道「音樂性」可不是靠長時間苦練技巧可得,那是一種對音樂的癡愛,對音樂的執著,對音樂的熱情,也可以說將音樂自然融入到自己生命和追求生活美學的過程。
學樂器和學音樂基本上是兩回事,學了樂器不等於學到了音樂,更不等於受美學影響,而美學素養才是學音樂的王道,她說「臺灣現在欠缺的是美學教育,而非學樂器的人。」這點完全可以從台灣城鄉的混亂市容得到驗證吧!
我特別喜歡《以後的他》過度保護小孩這段,「在有愛的基礎下接受磨練,是面對人生問題最好的防護罩。」轉換成精神科醫師的話:磨練就是在父母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盡量讓小孩受挫折,接受困難挑戰,甚至經歷苦難,父母千萬不要急著伸出援手。
去年應邀到北一女中家長會演講提到北一女家長可能全台最能給小孩資源的父母,然而我卻強烈希望不要過度保護小孩,甚至直接建議『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他們吃苦』,因為沒有傘的小孩才會奮力奔跑。
佩娟的金絲貓教授Nina在迷人的琴房說的「讓自己維持旅行,對世界持著熱情,持續著每天的學習,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深得我心,更令人羨慕的,她和生命的使者、挪威指揮家漢肯的忘年之交,在專業以及生活態度上亦師亦友彼此精進扶持邁向未來。
我們還關心一個重要的共同點:自信心。 「關於自信,若要一直告訴自己有自信,基本上是自己騙自己,根本也不會因此變得有自信」,我常強調「不斷要自己好好入眠的人,恰恰都是睡不著的族群」。自信是個人能否成長最重要的滋養丸,失去了自信,就像一棟漂亮的房子卻沒有打地基,結果必然是失去安全感也失去依靠,將自己逼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可以受佩娟老師的價值觀洗禮絕對是幸運的!如果我是音樂學院考官,一定請考生彈最後三分鐘 「如果你沒有練完整首,我不會幫你修前面三分鐘。如果我無法教會你基本態度,你的大考我需要在乎嗎?」 可見她在教育上對於態度與原則的堅持。
不管你的小孩學不學音樂?你對音樂有沒有興趣?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尋找她透過與美的接觸,潛移默化提升我們身為「人」的質,讓我們變得更加敏銳,感受到更多精神層面的寄託或滿足,因為佩娟和我都知道發自內心真正的幸福,來自「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