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的小孩真可憐》
2017 年 04 月 30 日《從讓自己幸福的過程中,得到自信》~新書搶先看!
2017 年 05 月 08 日
吳先生,45歲,科技業中高階主管,五年來看遍中西醫,近兩個月做了五次胃鏡檢查,其中一位醫學中心的腸胃科醫師告知胃壁稍微破皮、紅腫,沒有潰瘍反應,其他四位醫師說基本上一切正常,吳先生乖乖服用四種胃藥,卻仍覺得胃部不適,醫師無奈只好建議他找身心科醫師試試看,詳細問診發現他一天工作十四小時,沒有任何休閒活動,隨時處在業績壓力下,長期失眠、焦慮、憂鬱,最嚴重時曾出現厭世想法,以身心科醫師角度,診斷再清楚不過,憂鬱性精神官能症,或許已達重鬱症傾向,問題是他已經因身體症狀看診至少五年,卻從未有醫師告訴他真正的病因,當然,也許他從未跟醫師說他失眠、焦慮不安,或者不願承認自己罹患所謂的「精神疾病」而延誤治療契機。
類似的病患充斥在醫院和診所,許多人被冠上自律神經失調、神經衰弱等模糊不清的診斷,長期服用止痛劑、鎮靜安眠藥,症狀呢?服藥略有改善卻無法痊癒,因此,病患對醫療是不具信心,甚至相當失望,當筆者向病患說明症狀會大幅改善或痊癒,有的病患流下眼淚,更多用懷疑的眼光問:「真的會好嗎?」。
前幾年,精神醫學界不斷想辦法,呼籲非身心科醫師加入憂鬱症共同照護網,加上柔性訴求,希望他們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甚至和健保局協商祭出健保點數增加的誘因,最後卻因醫師們興趣缺缺都無疾而終。
我不願相信當初宣誓要以病人最佳利益做唯一考量的醫師私心想留住他們,增加收入,反倒希望是醫師太忙,只能專注在自己的專業,或看診時間太短,忽略了身與心的關係密不可分,其實,只要多花幾秒鐘問病患:「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許多情緒障礙是不難診斷的。
解決之道只好自力救濟,聯絡社區內較熱心的非身心科醫師(家醫科、骨科、心臟科、耳鼻喉科…,甚至中醫),私下互有默契組成類似衛生署推展的社區醫療群,互相轉介,儘量不要延誤病情,減輕病患痛苦與無奈,也可以幫健保局省下一些的醫療資源浪費。
在病患端,也要自力救濟!
如果您長期為某些症狀(例如:頭痛、頭暈、耳鳴、腹瀉便秘、胸悶、心悸…)所苦,請多花一些時間與醫師討論,不要怕得罪醫師(多數醫師會很高興和您討論),確實找到生理異常加以治療,不然請不要再猶豫,勇敢地走進身心科門診,讓身心科醫師協助您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