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來吠去沒人理會,我就自己默默做吧!
2016 年 02 月 15 日我知道烏雲ㄧ定會罩頂,但我更清楚總是會散開的!
2016 年 02 月 16 日「那你知道什麼是自律神經嗎?」
「我也不知道,但已經有好幾位醫師診斷我罹患自律神經失調。你看開來開去就是這幾顆,紅色圓的(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和橢圓形粉紅色的(短效抗焦慮藥)。」
許多的開業醫師會在廣告看板上打出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標榜自己專治「自律神經失調」,然後建議病人先接受自律神經檢測,每次收費400元到1500元不等,其實,這個由心臟科醫師發現「自律神經檢查」的正式名稱是「心律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記錄幾分鐘的心律HRV的數據做運算後,產生一些數據來推估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性,真的能了解複雜的自律神經系統?
然後,醫師會拿著一張五花八門看似很專業的檢驗報告,很有耐心地分析你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不平衡,甚至有病患跟我說:「講得好準,跟算命一樣!」
事實上,曾經有一個推銷自律神經檢測儀業務代表,指著其中某個圖,向我吹噓如果累積多一點個案,「可以將人格分析的很準,病人會很服你喔!」
老實說,我當場愣住!
我自己怎麼看這種亂象呢?首先,我必須說如果只想調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那不免陷入神經失衡的迷思, 除了憂鬱(症)外,大概沒有哪個醫學專業名詞像自律神經失調如此遭到濫用,包括病患或醫師,妙的是自律神經失調根本不是一個診斷病名,充其量那是一種現象,或一群症狀,它也沒有標準的治療準則,因而,不管病因、症狀、治療都是複雜而多變的。
醫師可能沒向病患說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運作是動態的,上次檢查出交感神經太強,這次反而是副交感神經太旺,更貼近的事實是大多數的醫師只在初診做一次就判定病患是交感或副交感神經太強,這是極不負責的做法!臨床上,自律神經檢測當「參考」就好,有經驗的醫師判斷才是最準確的。
那到底什麼是「自律神經」?人體內不受大腦意識直接控制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負責興奮、代謝、戰鬥,而副交感神經負責抑制、儲存、修養等功能,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不斷地自主調控,以維持適當的平衡。平常不為意識所知覺的自律神經系統調節控制我們的器官,包括分泌腺、心、肺、胃、腸等等,其運作除非經過特殊訓練,當然也不受我們控制。
當自律神經的活性下降,無法調節時,便稱之為自律神經失調,受自律神經調控的各個器官也會開始出現症狀。失調的自律神經就如同失去平衡的翹翹板,有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也有可能是副交感神經功能衰退。
各種身心疾病都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憂鬱症、焦慮症等等,壓力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重要因素。
自律神經失調有什麼症狀?
自律神經遍佈身體各個器官,因此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千變萬化。
頭暈、頭痛、口乾舌燥、心悸、容易冒汗、胸悶、噁心、肌肉緊繃、肩頸痠痛、呼吸困難、喉嚨異物感、手抖、四肢麻痺、胃脹、打嗝、便秘或腹瀉、失眠、頻尿等等,只要身體檢查沒有發現具體的病因(例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正常),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的。
自律神經失調不僅僅是疾病的症狀,也是許多潛藏疾病的徵兆。研究顯示,自律神經失調與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及死亡率息息相關。
如何改善自律神經功能
一、規律作息,改善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會引發失眠,失眠也會繼續惡化自律神經的失衡。
持續緩和的運動(慢跑、游泳、騎單車、瑜珈…)可提升HRV。
避免在日落之後運動,除了會影響睡眠外,也會減少接觸陽光的機會。
天然的陽光除了促進維生素D合成外,也能改善情緒。
三、均衡飲食,七彩蔬果
攝食不同顏色的蔬果,可以廣泛補充各種維生素。
綠葉蔬菜(菠菜、甘藍collards)富含維生素C、葉酸、類胡蘿蔔素catotenoid、ALA,能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
四、放鬆技巧,內觀冥想
學習腹式呼吸(從每分鐘呼吸次數12次,逐漸練習至6次)、肌肉放鬆技巧,進一步可參與內觀課程。
五、營養補充
增加omega-3的攝取,可以提升HRV,增進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基礎心跳(resting heart rate)。
六、釋放內外壓力
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會啟動一連串的壓力反應,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透過自己喜愛的方式釋放外在壓力,如旅行、閱讀、聆聽音樂、舞蹈等等。
藉由自我沉澱,理解自我,接受自我,平撫內在的張力。
研究發現,欣賞大自然風景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功能。
七、發掘潛在身心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是許多身心疾病的症狀,尤其對於不擅於或不習慣表達情緒的人,自律神經失調往往會替代焦慮或憂鬱表現出來。
除了一般改善自律神經的非藥物途徑外,對於潛在的身心疾病,合併適當正確的藥物,調節神經內分泌,才能達到最大的功效。
找出正確病因,切記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人同時生幾個病以上的機率真的不高,而且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本身就是一種醫療浪費。
千萬不要太相信標榜自律神經的名醫,他可能讓隱藏在這些自律神經症狀下疾病惡化,最終讓你的自律神經更失調!